首页 > 快讯 > 正文

【天天播资讯】带着故土的泥味:飘洋过海的中国精美古玉


(相关资料图)

西周 玉鸟 11.2厘米

战国 龙纹玉佩 8.9厘米东周 玉饰 14.6X3.2厘米购于1953年 战国晚期-西汉 镶玉青铜镜15.3厘米 带有玉盘的镜子可能是中国所有已知铜镜中最稀有的镜子,镜钮是琉璃制。 西周 玉鱼佩9.1厘米 商代 玉鸟佩1.21厘米 西周 鱼龙纹玉佩3.2厘米 得于1952年 商 玉蝉6厘米 藏于1952年 西周 玉鹿饰5.6x6.1厘米 1952年的赠品 周 玉璜佩11.2厘米 1952年收藏 汉代 玉佩饰6.9厘米 赠予于1952年 汉代 玉璧4.2厘米 1915年巴尔bahr赠品 商代 兽纹玉饰4.2厘米 1952年捐赠后,于早年曾参加过多次国际展览,并著有图录。 是一件虎头象鼻的商代异兽纹型。 西周 玉鹅饰品30-50年代多次参加国际展览。 汉代 玉猪握12.1厘米 1917年Worcester R. Warner Collection的赠品。 此玉猪有很多的过火痕迹。 汉 玉璧8.4厘米 得于1952年 汉 玉剑饰4.8X5.5厘米 收藏于1952年 西周 鸟纹玉饰2.5X3.7厘米 新石器时期 古玉壁21.2厘米 受赠予1915年 老标签“古玉素璧,玉色甘黄”,从字体和判断来推测,应是老手收藏所为。 商代 古玉琮9.2厘米 1915年获得 战国 龙纹玉佩4.8X7.5厘米 1952年获得 战国 绞丝龙纹玉佩9.1厘米 藏于1985年,其后多次参加各种展览。 商代 有领玉璧11.4厘米 藏于1952年 西周 兽面纹玉饰2X1.7厘米 1966年捐赠 新石器时期 玉璧23.5厘米 藏于1915年 商代 玉琮20.6厘米 收藏于1919年 琮,内圆外方,它是古代仪式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玉器之一。周礼中提到了使用玉琮来崇拜大地。,然而,它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尚不完全清楚。 战国 谷纹玉璧18.4厘米 藏于1952年 粒粒晶莹剔透的谷纹,切琢的十分精密,打磨的非常光滑,排列的极为规整,谷纹璧的制作在古时是一个极需技术、经验和耐心的工种。 红山文化 玉饰13.3厘米 1991年收藏 战国-西汉 兽面纹玉璜12.8厘米 藏于1952年 从1935年起参加了许多国际知名收藏家举办的展览。 商 兽面纹玉戈4.4厘米 藏于1983年 二里头文化 玉斧10.5X0.5厘米 伦敦古董商J.E.Eskenazi 1991年赠品 商代 兽面纹圭 18.6X1.8厘米 藏于1972年 是一种仪式权杖 西周 弧形人纹玉吊坠7.1厘米 收藏于1979年 西周 方解石玉佩3厘米 得于1978年 商 玉兔佩2,4X4.5厘米 收藏于1962年 商 神兽纹玉饰1.9厘米 藏于1952年 商 神兽纹玉饰1.9厘米 汉代 素玉璧6厘米 藏于1952年 汉代 玉饰6.1厘米 获于1952年 汉代 玉勒子3.9厘米 1952年入藏 战国 双龙玉佩4.4厘米 藏于1952年 战国 兽纹玉佩2.1X1.4厘米 1952年入馆 红山文化 玉护身符13.2厘米 藏于1953年 从1962年始,于许多展览会展出。 商-西周 玉斧型佩7.3厘米 1972年入藏 战国 玉龙佩14.1厘米 1952年入藏 参加1950年诺顿《中国古代玉器展览会》及多个展览。 良渚文化 玉璧32厘米 馆藏于1917年 商代 玉鱼7.3厘米 捐赠于1972年 新石器时期-商代 玉刀7.9厘米 馆藏于1915年 白玉朱雀形燈(西漢)17 cm. (6 3/4 in.) high 出版:《大觀》,雅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台灣,2010年8月11日,封二 燈為白玉質地,色澤柔和,玉質極佳,光氣一流,沁色斑斕。整體由燈盤、燈柱和燈座鑲合而成,而燈座又作蓋合式,可以一分為二,燈盤圓形,淺腹直壁,盤心琢乳突狀為燭地,燈柱為圓柱體并束腰,腰部出臺,線條流暢,顯露出豐富的變化,下端連燈座,燈座圓雕朱雀紋樣,朱雀雙眼圓睜,喙張開銜一圓珠,體態豐腴,胸前以細陰線勾勒出鱗片狀羽紋,身兩側以減地淺浮雕描繪羽翼,短尾上翹,以數條平行陰線勾出尾羽,尾部鉆一孔,應與盒身作固定之用,額頂琢一淺孔,連綴燈柱,雀身中空作子母口盒,掏膛勻淨,打磨光潔。 朱雀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,上古四大神獸之一。它代表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,有從火里重生的特性。《楚辭》記載:「飛朱鳥使先驅兮,駕太一之象興。」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, 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丙丁與夏季,本品的朱雀形象整體造型古樸大氣,典雅傳神。 漢代燈具使用已非常普及,但以青銅材質為主,像本品為玉所製者可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戰國白玉燈,漢代製品幾乎寥若星辰。兩漢時期盛行“視死如生,視亡如存”的喪葬觀念,使本為日常生活用品的燈具也隨之成為隨葬品。《西京雜記》卷之記載:「高祖入咸陽宮,周行庫府,金玉珍寶,不可稱言,尤其驚異者,有青玉五枝燈,高七尺五寸,做蟠螭以口銜燈,燈燃,鱗甲皆動,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。」漢代燈具一類是高座燈,上有淺盤,用以插燭或盛油,中間有柱,用於持握,下方有座,用於置放;一類是行燈,又稱行燭燈,作淺圓燈盤,直口平底,盤下三矮足,盤側有執柄,用於夜行。另還可見一類藝術造型燈,其做工考究,種類多變,有人形、鳥形、獸形、樹形等等,如長信宮燈。本品應該屬於藝術造型類別的高座燈,這類藝術類造型燈皆為王公貴族使用,代表了當時燈具的最高水平。 該燈整體造型優美,敦實而不失纖巧,構思設計精巧合理,製作工藝華美精湛,充分顯示出漢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及治玉水準。達到了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統一,是一件巧奪天工的漢代藝術珍品。檢閱公私諸藏,無一完全雷同者,從目前資料看,此燈極有可能是孤品,祈愿有緣者寶之。 來源:台灣藏家珍藏 參閱: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·玉器(上)》,張廣文,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,2008年,第106頁,圖108 估價 : HKD: 5,000,000 - 7,000,000 USD: 637,500 - 892,500 成交價: HKD: 19,700,000

黃玉鳳紋卷尾佩(文化期)2.8 cm. (1 1/8 in.)wide

青黃玉,瑩潤光澤。佩鳳紋,團身卷尾,主要表現鳳首,勾喙,頭部略粗,尾部收細向內卷。作工簡煉而拙朴,廖廖無幾雕工刻畫傳神,尤其頭部處理,巧妙地利用了玉料正、上、下三個面,使用陰線、減地隱起等工藝和裝飾手法,砣刻出鳳之形象,耳、額、眉、眼、鼻、口皆有交待,組成有較強立體感的鳳首。佩身可用以穿系佩帶。石家河文化玉器有較為鮮明的特徵,尤其鳳紋。其中盤狀鳳紋應為佩系,形象很可能采自自然界的孔雀。考古學界認為石家河文化鳳形玉佩是中國史前藝術中關於「鳳」題材的最早模式,它與商代玉鳳造型十分接近,為中國藝術中鳳的基本模式提供了祖形。

來源:台灣藏家珍藏 參閱:《中國古玉器圖典》,古方,文物出版社,2007年,第95頁 估價 : HKD: 180,000 - 220,000 USD: 23,000 - 28,100 成交價: HKD: 849,600 白玉人形佩(文化期) 11 cm. (4 3/8 in.) high 玉人質地晶瑩細膩,表面滿帶有乳白色鈣化。整體隨紋作形,呈站立的人像姿態。玉人面容簡練,身體為圓柱形,沒有手腳等細部刻劃,但仍生动传神。整體造型古樸大氣、雕琢傳神,獨特少見,帶有原始宗教意味,十分適合作為收藏把玩。 估價 : HKD: 280,000 - 320,000 USD: 35,700 - 40,800 成交價: HKD: 330,400 玉勾云佩(文化期)10.9 cm. (4 1/4 in.) wide 玉佩造型為片狀,因為中間飾有旋渦狀雲紋,故稱勾雲佩。勾雲佩為紅山文化特有的造型,其大小不一,形式多樣。這件勾雲佩雙面加工,兩面紋飾相同,底邊飾有五個齒狀凸脊。整個器身很薄。紋飾均以打窪法,邊緣利似刀刃。雲紋處及上緣中間共有一個對鑽孔。此器加工難度大,工藝水準高。 估價 : HKD: 350,000 - 450,000 USD: 44,600 - 57,400 成交價: HKD: 413,000 玉馬蹄形器(文化期)8.9 cm. (3 1/2 in.) high 馬蹄形玉箍就是紅山人祭祀的通天器,與良諸文化的玉琮相同,具備琮的功能與作用,這種禮器又代表了主人的身份、地位和等級。此藏品截面多呈橢圓形,上口略寬,呈坡狀,下口處帶有桯鑽痕跡,兩端底部均鑽小孔,玉色潤澤,質地縝密,沁色自然古樸,掏挖乾淨,器物線條流暢,體現了先民高超的琢玉工藝,以及製造此物時虔誠的心理,整體富有時代特徵,其收藏價值文化歷史價值較高 來源:香港藏家珍藏 估價 : HKD: 180,000 - 220,000 USD: 23,000 - 28,100 成交價: HKD: 212,400 玉雕雙連戈(商)6.9 cm. (2 3/4 in.) high 雙聯戈白玉質,瑩潤緻密,製成連戈形,帶脊,上下開刃,尖鋒。連戈之間略有縫隙,正中琢圓孔,兩戈接近底部有兩個細小圓孔,底部琢磨出三個齒狀凸起,皆是模仿真戈的構造,用於系在長柄之用。雙聯戈扁平,中間略厚,兩邊刃薄,製作十分精巧,磨制光滑,正是商代王權的象徵,代表著統治者崇高的地位與威嚴。 來源:亞洲藏家珍藏 估價 : HKD: 30,000 - 50,000 USD: 3,800 - 6,400 成交價: HKD: 44,840 玉雕牛頭紋飾件(商/西周)3.7 cm. (1 1/2 in.) high 玉質瑩白,其上滿布黃色沁,雕琢牛頭紋飾。牛兩角上翹,粗壯有力,菱形眼,又似雲雷紋,雙耳豎立,象徵了力量和權威的。此玉飾雕琢精緻,表現出威嚴神秘的其實,是商、西周時期權利的象徵。 來源:香港藏家珍藏 估價 : HKD: 120,000 - 180,000 USD: 15,300 - 23,000 成交價: HKD: 236,000 玉人龍紋佩(西周)7 cm. (2 3/4 in.) high 白玉質,透雕扁平狀佩,局部有微沁。此佩紋飾具有明確的時代特徵,為西周時期經典的人龍合體紋飾。西周盛行「內細外粗、流暢生動」的陰刻雙線,組成龍紋及人紋合體設計,一般為人面龍身,或為其他動物組合而成。此珮用簡單的線條刻出人物面部及紋飾,刀工犀利,局部受沁呈褐色,扁平狀,工細料佳。 來源:亞洲藏家珍藏 参閱:《中國古玉器圖典》,古方,文物出版社,2007年,第143頁 估價 : HKD: 400,000 - 600,000 USD: 51,000 - 76,500 成交價: HKD: 708,000 白玉龍紋腕飾(春秋)4.7 cm. (1 7/8 in.) long 飾件呈梯形扁平體長方形,白玉質,質地瑩潤,有灰色沁。玉臂形飾上下兩側雕琢齒形。線刻交叉的螭龍紋紋,構圖簡明,具有春秋時期紋飾的佈局特點。雕琢精到,背面紋飾與正面同。為春秋時期玉器的代表。 參閱:《春秋玉器》,震旦藝術博物館,2010年,第270頁,圖216 估價 : HKD: 200,000 - 300,000 USD: 25,500 - 38,300 成交價: HKD: 236,000 白玉龍紋管(春秋)8.3 cm. (3 1/4 in.) long 玉龍紋管呈長條圓身,形態輕巧,玉質平順,吐露淡雅寶光,器表兩面皆以老練刀法雕出勾線龍紋,遍佈全面。兩端雕琢旋紋,圈紋及重圈紋刀工十分精巧。圖案佈局工整,線條的走向流暢,章法中見動感。上下端鑽天地孔,作系佩之用。此品打磨精心,刀工靈巧,為春秋玉器之珍。 估價 : HKD: 80,000 - 120,000 USD: 10,200 - 15,300 成交價: HKD: 94,400 玉鏤雕龍鳳紋佩(春秋)3.6 cm. (1 3/8 in.) high 佩飾玉質青白,溫潤細膩,整體受沁深厚,沁色赤褐。呈長方形塊狀鏤雕而成,主體紋飾為雙身龍紋,龍首呈圓弧形,龍首上一只鴞鸟,威武肅穆。龍體向中间彎轉伸展,左右對稱,龍身陰刻鱗片紋、極為豐富。本品佩飾帶有強烈的春秋時期之風格,古意自生,器形規整,飾紋協調優雅,堪稱一絕。 來源:亞洲藏家珍藏 估價 : HKD: 400,000 - 600,000 USD: 51,000 - 76,500 成交價: HKD: 708,000 白玉雙龍首璜一對(戰國)Each, 8.9 cm. (7 1/2 in.) wide 玉質溫潤。整體雙面工雕琢,體弧彎,用寬陰線和淺陰線相結合的雕刻兩條變體夔龍紋,龍尾相接。佈局均勻,線條流暢,為古時祭祀和祈福所用之禮器,後來也作為貴族配飾。此玉璜為東周流傳,歷史悠長,保存完好,造型古樸獨特,適合收藏佩戴。 參閱:《敬天格物:中國歷代玉器導讀》,台北故宮博物院,第98頁,圖5-6-12 估價 : HKD: 50,000 - 70,000 USD: 6,400 - 8,900 成交價: HKD: 129,800 秦式龍形觹(秦)6.2 cm. (2 1/2 in.) wide 此拍品為一青灰質龍形玉佩,整個身體呈環狀,狀如彎鉤,首尾幾欲合攏,頸部有一極小圓穿。通體遍布霜塵沁,泛魚肚白,龍首的外輪廓上有凹凸的方塊齒棱,象征龍的卷鼻、眉、須與角等;龍身遍布勾雲紋花樣,象征龍鱗,尾部極尖,彎彎翹起,整個造型精致靈動,幾何化的龍首,扁平的龍身,為標準的春秋晚期秦國風格。 估價 : HKD: 220,000 - 280,000 USD: 28,100 - 35,700 成交價: HKD: 259,600 玉雕劍飾一套(漢)The largest, 7.2 cm. (2 7/8 in.) long 漢代風格。漢代玉飾劍開始變得非常流行,當時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官均有佩劍的習慣,尤其對於貴族來說,佩帶玉具劍則成了身位和地位的象徵。漢代發展成熟的玉劍具分別由四部分組成,即:玉劍首、玉劍格、玉劍璏、玉劍珌。本組4件為玉劍首、玉劍格、玉劍璏、玉劍珌,均有不同程度的沁色,分別飾穀紋及雲矩紋,制式規整,為典型的漢代玉劍飾 來源:台灣藏家珍藏 參閱:香港佳士得,2017年5月31日拍賣會,lot2711,成交價846萬港幣 估價 : HKD: 700,000 - 900,000 USD: 89,300 - 114,800 成交價: HKD: 1,829,000 黃玉鏤雕龍紋佩(漢)7.8 cm. (3 1/8 in.) wide 此龍紋佩青黃玉製,皮色自然,略有白沁。正反面皆採用浮雕及鏤雕手法,雕琢螭龍一條,刀工運轉流暢,龍首威儀大氣,神秘古樸,身軀蜿蜒粗壯,線條曲折生動,螭龍雙肩圓凸,後腿外撐,踩踏如意雲,身軀矯健,肌肉隆起,扭動的身形,盤卷的尾部,表現出螭龍的動感和張力。龍紋細部以細密的線刻表現,勾勒出龍身的不同部位同時也反映了大漢王朝時朝氣蓬勃,充滿活力。雖經兩千餘年歷練仍不失其出神入化的神韻,應為古時貴族隨身佩帶裝飾。此玉佩整體造型精緻美觀、傳神生動,雕琢細膩,目前傳世的龍紋佩中可謂鳳毛麟角,無論玉質工藝,歷史文化涵意等方面都稱得上是佩中之珍。 來源:亞洲藏家珍藏 參閱:《漢代玉器》,震旦藝術博物館,2005年,第127頁,圖65 估價 : HKD: 400,000 - 600,000 USD: 51,000 - 76,500 成交價: HKD: 684,400 玉雕虎鈕璽(宋)10.7 cm. (4 1/4 in.)high 印文:辛武賢印 本件玉印體量頗為厚重,上雕虎鈕,老虎圓耳向上豎立,怒睜圓眼,頭部渾圓,正咧開大嘴,露出獠牙,似乎準備咬噬,兇猛非常,從虎鈕到印滿身沁色,渾身飾螺旋狀陰刻皮毛,玉虎背部線條流暢,肌肉感十足,尾巴收攏在腹下,雄渾古朴浑圓,雕琢细腻传神。 虎鈕下部的印坯四方端正,印文所刻辛武賢為漢宣帝元康時任酒泉太守。神爵元年西羌貴族反叛,他被就地任為破羌將軍。取勝後覆為酒泉太守。後七年,覆為破羌將軍,征烏孫至敦煌。而本品虎鈕明顯具有宋代特征,非漢代制式,皆因宋代出土古玉增多,滋長了仿製古玉之風,早三代間的古物大量出土,朝廷及士大夫熱中於集、整理研究古物,形成一個新的學門金石學。本品印文雖為漢代的破羌將軍,但實為宋人摹製,意為摹古,追思先人,是為不可多得的宋代印章神品。 來源:台灣藏家珍藏 估價 : HKD: 800,000 - 1,200,000 USD: 102,000 - 153,000 成交價: HKD: 2,360,000 玉雕鞍馬擺件(唐/宋)9 cm. (3 1/2 in.) wide 玉馬為青白色,馬背、尾部帶有深淺不一的褐色沁斑,質地縝密、細膩如脂。玉馬四肢曲於身下,呈臥狀。前足臥於身前,後足壓於身下,線條深刻,表現出了馬的肌肉感。菱形雙眼睜開,凝視前方,馬耳豎起,馬首上以密集陰線表示馬鬃。韁繩、馬鞍採用立體浮雕技法琢刻於馬背上,鬃毛及馬尾則以較細的連續陰刻線條表現,細節清晰。馬鞍上雕琢精工,有精緻紋飾,可見馬匹主人的地位。全器雕工傳神生動,精細入微。古人對馬的偏愛,可以從很多作品上得到證實。唐代以前的玉馬形象都比較抽象,造型以靜態為主,不求生動。唐代以後,玉器製作開始向世俗化、生活化轉變,馬的形象也逐漸活潑生動起來。在傳世的玉雕作品中,臥馬的造型相對較多,古人巧借這種造型的諧音,表達「馬到成功」之意。明清兩代,臥馬的造型尤其受到文人的喜愛,成為了他們書房幾案上的陳設品。此件玉馬,造型準確生動,用料考究,為唐宋時期玉雕的代表。 來源:美國藏家珍藏 參閱:《玲瓏玉雕》,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,1996年,第119頁,圖95 估價 : HKD: 800,000 - 1,500,000 USD: 102,000 - 191,300 成交價: HKD: 944,000 白玉瑞獸(清乾隆)8 cm. (3 1/8 in.) wide 玉獸白玉玉料圓雕而成,質地瑩潤凝脂。瑞獸呈半蹲姿,回首昂首,張口露齒,下連髯毛,神情機警靈動,生動立體。獸體渾圓飽滿,四肢雄壯有力,脊樑微鼓挺拔,尾巴回卷貼臀,以陰線裝飾毛流,身形矯健。整體形神兼備,栩栩如生,造型流暢動感。 來源:英國Duke"s拍賣行,2010年9月23日,拍品編號1026 估價 : HKD: 200,000 - 300,000 USD: 25,500 - 38,300 成交價: HKD: 236,000 仿古紋佩(清乾隆)18.9 cm. (7 1/2 in.) high 玉佩作斧形,白玉質,玉質上乘,質地潤澤,局部黃褐色沁,沁色綿密。佩呈細長斧形,佩首為一臥伏瑞獸,大嘴長須,精神抖擻,全身以卷雲紋裝飾,腹下鏤空適於佩戴。佩中下部雕刻蟠虺紋,正背面工藝相同,精密有序,古意盎然。玉斧在遠古時代曾經是氏族共主的權力象徵,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,斧又有裁斷明辨之意,斧形佩往往寓意明斷是非,當機立斷,不畏迷惑,不優柔寡斷之意,由此寓意引申,斧形裝飾還為帝王章服所採用,是為十二章之一的「黼」,即為明斷是非,兼聽親賢的意思。此佩形制少見,技法嫺熟,線條流暢,遊刃有餘,全器造型生動飽滿,刀法清靈典雅,自然流暢,毫無拘泥之感。玉質上乘,質地潤澤,佩身中部雕刻的仿古紋飾,有商周遺風,構思精妙,臥獸於猙獰神秘之中又現高貴古雅之氣,彰顯神獸紋飾之氣韻,極近裝飾之妙,佩於腰間既能達到裝飾的功用,又能彰顯身份的尊貴。明清是另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,這時民間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。此件玉佩為清代乾隆時期,達官顯貴所配之物。 來源:古芬山館舊藏 估價 : HKD: 550,000 - 650,000 USD: 70,100 - 82,900 成交價: HKD: 649,000 白玉嵌百寶桃形鎮(清中期)7.2 cm. (2 7/8 in.) wide 整塊白玉隨形雕琢而成,玉質細膩,溫潤通透。同時以百寶嵌飾,色彩層次極為豐富。莖節、葉脈、紋理絲絲雕琢,壽桃圓澤潤滑,盈實飽滿,枝葉翻轉圍繞,舒展靈動。《神農本草》中載「玉桃服之,長生不死」,因此壽桃為祝福長壽之代表物,雕法嫻熟,構思精致,其上枝蔓纏繞,寓意子孫滿堂,長壽富貴。 來源:法國藏家珍藏 估價 : HKD: 260,000 - 360,000 USD: 33,200 - 45,900 成交價: HKD: 306,800 玉雕雙龍形璜(漢)10.7 cm. (4 1/4 in.) wide 玉璜呈扁平弧形,玉質青白,瑩潤通透,局部有褐色沁,沁色自然。兩面雕工。玉璜兩端琢成對稱的龍首,其身軀向中央延伸相連,即兩龍共用一身。雙龍頭脊琢出雙角,以線鋸拉切微張之龍口與卷唇,背部中央穿有一小圓孔,系以穿繩佩掛之用。龍身以減地淺浮雕卷雲紋。此玉璜造型古樸,琢磨精細,褐色沁斑散落分布,令玉璜更顯歷史滄桑。 來源:台灣藏家珍藏 估價 : HKD: 100,000 - 150,000 USD: 12,800 - 19,100 成交價: HKD: 118,000 白玉蟬(漢)6.3 cm. (2 1/2 in.) high 此圓雕玉蟬采用白玉琢成,玉質潔白清透,泛梨花白色,蟬身一側有一處集中黃褐色沁,其余零星分布在腹部及頭部,整體色澤透亮勻稱。此玉雕工簡單別致,頭小尾闊,整體體態圓潤,背部及雙翼呈拱形,腹部平直無弧度,打磨光滑,僅用四條線劃分出了蟬的頭、身和兩翼。從頭側平視,整個蟬身狀如筒瓦。線刻蟬眼與頭部齊平未凸起,整體用線刻勾勒蟬眼、頭、翼,兩翼線條圓滑,收束於腹部,與腹部構成淺M型曲線。亦為「漢八刀」之風格。 估價 : HKD: 90,000 - 130,000 USD: 11,500 - 16,600 成交價: HKD: 106,200 白玉龍首帶鈎(戰國)18.2 cm. (7 1/8 in.) long 帶鈎白玉材質雕琢,質地細膩晶瑩,表面多帶有沁色。整體細長,側視呈S形。鈎首浮雕龍首造型,雙耳直立,雙眼隱起,眼眉捲曲,形如瑞草。鼻梁挺直,方口,口部鏤空,龍鬚弧形外卷,刻畫精細,雕琢傳神威武。鈎身滿飾紋飾,鈎頸裝飾弦紋,鈎體以曲回紋為飾,鈎尾亦作龍首。兩側飾捲雲紋和海崖紋。背部光素無紋,扁圓形鈕,打磨光滑。整器造型別緻,刻划精細,紋飾繁縟,抽象誇張,線條流暢,生動傳神,堪為珍品。 帶鈎,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掛鈎,古又稱「犀比」。多用青銅鑄造,也有用黃金、白銀、鐵、玉等製成,是身份地位的象徵,尤其王公貴族、社會名流所用帶鈎甚為精美。帶鈎起源於西周,戰國至秦漢廣為流行。歷史上龍首帶鈎的流行主要在兩個時期,一是戰國至漢代,二是元明清時期。戰國早期龍首帶鈎首高昂,龍首略似馬首,僅具輪廓,不刻五官。發展到中晚期,龍首稜角分明,嘴巴短寬,眼圓外凸,背面較平。從此帶鈎的形制推斷當為戰國中晚期典型的龍首玉帶鈎器。此帶鈎構思巧妙,鈎首、鈎尾均作龍首,首尾呼應,且鈎身滿飾紋飾,紋飾層次豐富,包漿幽古,彌足珍貴。 估價 : HKD: 600,000 - 800,000 USD: 76,500 - 102,000 成交價: HKD: 1,416,000 玉牙璋(文化期)52.5 cm. (20 5/8 in.) long 玉璋是古代禮玉六器之一,形制與半圭相似,玉璋的大小厚薄沒有規定,因用途不一而異。東漢許慎於《說文解字》中道:「剡上為圭,半圭為璋」,說明玉璋應為玉圭而成,據《周禮》記載,玉璋的種類可分為五種,分別為大璋、赤璋、牙璋、邊璋、中璋 。赤璋為禮祭南方神明之器,牙璋為符節用器,用以統令命權及發令兵號,《周禮·考工記》記載:「大璋,中璋九寸,邊璋七寸,射四寸,天子以巡守。」,表明大璋、中璋、邊璋為天子巡守所用,象征最高權力之器物,擁有者多統治者。此玉璋為扁長方體,顏色較深,器呈刀刃狀,一端柄部有一個由兩面對鉆而成的穿孔,柄的尾章有四組齒狀扉牙,左右對稱,琢磨工整,前端刃內凹弧呈月牙型,刃體光素無紋。此器溫潤細膩,玉璋沁色自然,古樸典雅。器型鋒利,包漿勻實,為高古之物,保存完整,不可多得。 參閱:《中國玉器全集》,楊伯達,河北美術出版社,2005年,第129頁,圖7 估價 : HKD: 250,000 - 350,000 USD: 31,900 - 44,600 成交價: HKD: 542,800 橫條稜線紋玉佩(文化期)13.6 cm. (5 3/8 in.) wide 出版:《紅山玉器》,震旦藝術博物館,2007年,第273頁,圖239 玉佩隨形雕琢磨製而成,玉質受沁呈灰白色,似作飛翅狀,簡刀刻畫,器身中部鉆有兩個小孔,以系繩佩戴之用。整體造型較為抽象,刀法嫻熟簡約,寥寥數刀將玉佩之形刻劃得栩栩如生。雖然沁色較多,但打磨光滑,呈現出厚重的歷史感,是中國文化期琢玉技術進步與玉石信仰崇拜的雙重體現,為遠古遺珍,不可多得。 估價 : HKD: 120,000 - 180,000 USD: 15,300 - 23,000 成交價: HKD: 153,400 玉鐲(文化期)6.3 cm. (2 1/2 in.) diam. 出版:《JADE》,Roger Keverne,第51頁,圖5 玉料呈黃色,玉質堅致密潤,有幾處白化現象,俗稱「雞骨白」。鐲體方徑呈環形,滿布白灰沁如蜘蛛網狀,顏色交雜,宛如雪花,十分漂亮。玉鐲器形規整,打磨標準,器表琢磨較為光滑,通體無紋飾,但玉料的黃色與雞骨白錯雜相間,充滿美感。本件玉鐲既有典型文化期玉器之特征,又有高古沁色把玩變化之斑爛多彩,值得收藏賞玩。 玉鐲於新石器時期便已經進入人類的生活,與人類裝飾習慣最為密切,而各個時期的玉鐲各有特色。高古玉鐲因切割方式不同而有方、圓及外方內圓(琮)等樣式,良渚先民配戴在手腕或手臂上的玉鐲,常見形制有琮式鐲與圓鐲,圓鐲形制如本器所見且多不琢飾,但器料厚實,切割規整,頗符合中國人「美玉不琢」之意趣。 參閱:《中國玉器全集》,楊伯達,河北美術出版社,2005年,第106頁,圖258 估價 : HKD: 300,000 - 500,000 USD: 38,300 - 63,800 成交價: HKD: 354,000 白玉鏤雕四靈紋座屏(西漢)27.6 cm. (10 7/8 in.) wide 出版:《大觀》,雅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,台灣,2010年9月12日,封二 白玉質,座屏由三塊單層鏤雕玉片榫接而成,屏片略呈長方形,通體透雕 「四靈」紋樣: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。瑞獸身軀蜿轉曲折,飛騰於雲氣之間,鱗爪皆刻繪細緻,細節處以遊絲刻技法勾勒,精妙傳神,細微遒勁,為典型的漢代工藝。整個畫面構圖雄渾大氣,奔放有力。兩側站牙略小,呈璜形,上透雕螭紋,螭張口露齒,昂首咆哮,寬鼻吻,水滴眼,兩脅生翼,四足蹬地有力。兩站牙上端各出一長方截面榫頭,榫部插入屏片孔隙之內,拼接後呈「幾」字型,渾然一體,輕便靈巧,容易裝卸。玉屏座採用了透雕、鏤刻、陰刻等多種琢玉技藝,線條飛揚靈動,美輪美奐,寓意祥異神秘,主題突出,表現出兩漢時期獨有的浪漫主義遺風和超世脫俗的精神世界,是西漢玉雕中之傑作。相似形制的漢代玉座屏,可參考1969年河北定縣43號中山穆王劉暢墓發現現存於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藏的東漢玉座屏。與拍品形制略為不同,此玉屏為雙層直立,中部屏心部分分為上下兩層,且為屏心兩頭出方榫,插接於站牙卯口之上。其主題紋飾為西王母宴飲,搭配以日月、龜蛇等祥異圖紋,其與本品「四靈紋」一樣,皆為漢代日常用具、壁畫、畫像磚中流行之題材,在玉器史和美術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。屏風起源較早,至遲西漢已出現,是兩漢時期較為盛行的室內陳設器,至明清時演變為裝飾用器,稱「插牌子」,選料以白玉、青玉、碧玉、翡翠居多,以大塊方形、長方形、圓形玉薄板為屏心,雕刻紋樣之後,插於硬木屏座上,極為名貴。漢代玉屏風或座屏也常見於記載,但考古發現以漆器屏風居多,出土玉座屏僅劉暢墓此一件,傳世品更為罕見。此件小座屏選材上佳,玉質潤澤無暇,工藝繁縟華麗,造型、紋飾繼承春秋、戰國時期楚式小座屏,應為漢代貴族階層陳設于房間的純裝飾性觀賞為主的小座屏,工藝水準及藝術性之高超,令人讚歎。 來源:台灣藏家珍藏 參閱:《漢代玉器》,震旦藝術博物館,2005年,第236頁,圖160 《中國古代玉器藝術 上卷》,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,人民美術出版社,2004年,第146頁,圖66 估價 : HKD: 1,800,000 - 2,200,000 USD: 229,500 - 280,500 成交價: 365.800 自2011年发掘以来,海昏侯墓已出土玉器、金器、青铜器、铁器、漆木器、陶瓷器、竹编、草编、纺织品和简牍、木牍等各类文物1万余件(套),其形象再现了西汉高等级贵族的生活,对研究汉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 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、保存最好、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遗址,是重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,自勘探和发掘以来出土了包括车马坑、金银器、编钟、漆器、玉器等大量精美文物。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近万件文物,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生活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,尤其是其中的玉器,更是精美绝伦,为我们研究汉代古玉文化,留下了宝贵的可见资产。 海昏侯墓出土玉器共计500余件,包括玉璧、玉环、玉珩、韘形佩、玉带钩、玉盒、玉耳杯、玉舞人、龙形玉饰、凤形玉饰、玉熊、玉兽、玉剑珌、玉剑璏、玉剑格、玉剑首、玉牌饰、箍形玉饰、玉管及宝石、玛瑙、琥珀等。其中不少为早期旧玉遗留。 龙首前探,体两侧各伸一尖钩状触须,龙身瘦长,逶迤弯曲,呈螺旋形盘旋,头、身、触须处于多个平面之上,整体蟠蜷作立体筒形。表面满饰浮雕龙首纹。器体有一横置的三棱柱形钮,上钻有孔供穿系。 原系史前或商代玉琮,在春秋晚期偏晚至战国早期改制成龙形并雕琢纹饰,后又流传至西汉中期为海昏侯所收藏。 玉舞人,战国末期造型具象,质感较强。其眼眶斜削,眼球凸出,浮雕直鼻;发型复杂,在两耳侧各有一绺飘扬的卷发,脑后有一细辫,以细密的阴线雕琢头发;着交领宽袖曲裾长裙,衣袖在肘部最宽,腕部收紧,衣袖下部为绹索状,袖口作马蹄形,领口、袖口、曲裾边沿装饰几何纹样,腰带略宽,表面雕有弧线纹,衣褶较多,用斜刀雕琢,颇写实;一袖甩至头顶,另一袖横置腹部。 此造型流行于战国末期,而与西汉玉舞人风格迥异。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件玉舞人,当为墓主人生前所藏旧玉。 最晃眼的文物是金器。截至目前,海昏侯主墓已出土各类金器378件。包括大马蹄金、麟趾金、金饼、金板等器型。马蹄金分大小两种,分别刻有“上”、“中”、“下”三种文字。金板长约23、宽约10、厚约0.3厘米,各块无统一的尺寸,每块金板大约一公斤左右。
觉得文章不错,请点右下                    再走喔   

标签: 新石器时期 不可多得 栩栩如生

上一篇:
下一篇:
相关阅读
猜你喜欢
精彩推送
社科